重庆山城步道:徜徉在绿水青山间的乡愁记忆
新华社重庆4月8日电 题:重庆山城步道:徜徉在绿水青山间的乡愁记忆
新华社记者陶冶、耿鹏宇
拥有3000年建城史的“山城”重庆,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加上长江和嘉陵江穿城而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城市风貌。
穿梭在绿水青山间的一条条山城步道,不仅是重庆市民生活、出行、游憩的重要通道,更是传承历史人文、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空间载体。目前,重庆主城区已建成60条山城步道,总长度约1207公里,分为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和山林步道三种类型。
解决步行出行难题,完善绿色慢行系统
重庆,是一座“爬坡上坎”的城市。
爬坡上坎,不仅是对山城地形的精准形容,也是重庆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8年,重庆人的出行结构中,步行及非机动车占比43.6%,为占比最高的出行方式。
“很多时候,步行甚至比坐车快。”78岁的廖远和自幼居住在重庆的“母城”——渝中半岛,走路三五分钟就能到达的地方,坐车却需要十几分钟,倘若遇上堵车,则时间更长。
后来,廖远和发现,在渝中半岛步行变得越来越困难。日渐增多的公路、不断涌现的高架桥、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阻断了许多城市步道,使之成为断头路,挤压了步行空间。
近年来,为进一步完善重庆慢行系统,提升城市品质,重庆市编制完成《重庆市主城区山城步道专项规划》。规划中提出,要以群众出行需求为导向,在人口密度大、建设强度高、地形高差大、路网密度不足、公交接驳不便的地段布局步道。
“建设山城步道,绝非‘为建而建’。”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罗江帆说,这是城市完善绿色慢行系统的需要,能更好地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以位于渝中区核心区域的“山城第三步道”为例,这条全长3.9公里的步道上下高差近80米,连接着不同的街道,涵盖公园、医院、学校、居民区、农贸市场、历史遗迹、地铁站等,其主要理念是通过步道实现不同城市功能的贯通。
罗江帆表示,将山城步道与轨道、公交站点等串联起来,完善城市慢行系统的“最后一公里”,能提高便捷性和通畅性,方便市民生活。
串起母城人文记忆,享受独特观景体验
作为重庆传统步道之一,“山城巷步道”连接着重庆的上下半城,自古以来是居民出行的交通要道。
步道沿线古朴的青石板路、茂密的老黄桷树、斑驳的旧石墙、韵味十足的老旧店铺,承载着老一辈人的重庆记忆。有人说,不到山城巷,不知老重庆。如今,这里已成为“网红景点”,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打卡”。
沿着“山城巷步道”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就能看到厚庐、法国仁爱堂等历史建筑,以及重庆作为二战盟军远东指挥中心时期的遗迹。
“山城巷步道”还拥有一条悬空栈道。栈道外侧是悬崖,内侧紧靠古城墙。凭栏远眺,长江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
23岁的张珺瑶从北京到重庆旅游,专程和朋友到山城巷步道“打卡”。“在这里能充分感受重庆历史文化和山水特色,感受到重庆的空间立体感和文化厚重感。” 张珺瑶告诉记者。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文化风貌处处长秦海田表示,重庆许多步道穿过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它们除了具有交通功能,还可以彰显山城文化。
根据规划,传统步道的配套建设将得到完善,年久失修的路面将得以修缮,并将根据需要增设座椅、观景平台、文化标识等。
“山城步道本身不是景,也不去刻意造景,而是通过‘串珠成链’和对景、借景等方式,把重庆的山水颜值、人文气质多维度地展示在世人眼前,带来独特的城市观景体验。”秦海田说。
荒山变身休闲绿廊,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以前,这里还是一座荒山,草比人高,完全没有路。除了偶尔有人上山扫墓,平时几乎没人来。”57岁的重庆市民唐淑华说。
唐淑华说的“荒山”是指现在的重庆虎头岩公园,其中的山脊观光道受到市民喜爱。
这条步道依虎头岩山脊而建,由架空廊道、慢跑坡道、步行梯道等组成,沿线设置了多处健身及休憩设施,布局了多处观景平台及观景节点。
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