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千年 山水美巴南

来源: 网络整理  2019-04-24 16:52 A- A+

  长江边上,听风吟唱。

  万里长江来到重庆,60公里黄金水道过境巴南,在巴南1825平方千米绿水青山间,播撒93 个秀丽湖泊、4个江心岛屿,滋养全市领先的温泉资源储量和46.6%的森林覆盖率……

  薪火三千年,绿水并青山。在学好“两山论”、讲好“两山”故事的背景下,这段在重庆主城九区当中最长的黄金水岸,承载了巴渝文化薪火相传,逐水而居、踏水而行、拥水而兴的三千载过往,并照见她的诗和远方。

  第一篇章

 

  听历史悠远 古巴人逐水而居

  水之温润

  一袭绿水,两岸青山。长江自江津入巴南后,流经九龙坡、南岸,又遇巴南,再往长寿浩荡东去。巴南境内,两端江岸总计60公里,是重庆主城拥有长江岸线最长的区。正是这段黄金水岸,温润了扑朔迷离的巴国文明,拉开了巴渝文化的历史大幕。

  一盏不眠青灯,一宗史学悬案

  时间上溯。公元前316年,一场争夺疆域的刀光剑影后,强悍的秦国终于将觑觎已久的巴国划入自己的版图。巴人,突然从漫漫历史长河中消失了——这就是中国史学界的著名“悬案”:巴人之谜。

  巴人,到底去哪了?

  自古长江两岸,人类逐水而居,文明绵延不绝,也为探索扑朔迷离的“巴人之谜”,埋下生动伏笔。

  巴人中的一个分支——龙蛇巴人自巴国灭亡后,迁徙到了现今巴南区龙洲湾街道这个地方!长期“潜伏”于青灯黄卷下的著名巴文化学者、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管维良,曾捧出他的“一己之见”。

  管维良还原历史现场:

  公元前316年,那支在血雨腥风中幸存下来的巴人族群,匆匆穿透黑夜,在巴国南部一个长江岸边栖息下来。长江水岸从此为这个疲惫的族群提供着生命之源、休养之所。

  管维良研究认为,巴国灭亡后白虎巴人东迁,到了湘鄂西和川东巫山一带。南方人口空虚,龙蛇巴人就逐渐南下重庆到了现今的龙洲湾一带。

  虽然迄今为止,学界对巴国不在后,巴人究竟去向何方的问题尚无定论,但恰恰为巴文化增添了诸多神秘与趣味。

  龙洲湾巴滨路上,一座复建的巴县衙门,正静静诉说历史的沧海桑田。

  秦灭巴后,在现今的渝中区设置巴郡,分巴东郡、巴西郡和巴郡,史称“三巴”。公元前314年,秦国在今渝中区设置江州县,之后更名垫江县。北周武成三年即公元561年,垫江县更名为巴县,巴县由此得名。

  时至1939年,巴县政府迁出重庆市中区,暂住今九龙坡区华岩镇,1941年迁入今巴南区李家沱街道马王坪,1952年暂迁南泉街道,1954年迁入鱼洞街道。

  又于2009年,巴县变身巴南区后,其治所再次迁徙至龙洲湾街道,终于停止她风尘仆仆的脚步趋于稳定。

  按照管维良的观点,这仿佛一个意味深长的历史巧合——现今的龙洲湾街道,就是那历史深处,供巴人余部喘息的地方。

  只不过,这次迁徙不再是躲避战乱,而是为了实现快速与主城核心区空间对接,推动南部新城迅速崛起。

  一个“巴”字去留,一场激烈争论

  值得一提的是,穿越了2300多年时空之旅的巴县县名,终结于1994年。

  这是何故呢?

  1994年,国务院批准巴县撤县建区。时任巴南区志办主任周进回忆,其时,人们既对新区充满期待,又满怀对巴文化的不了情,有人主张改称渝南区,有人坚持保留“巴”字叫巴南区,争论非常激烈。

  最终,在多数人坚持下,“巴”字得以保留,巴县更名为巴南区。

  一个小小的“巴”字,为何引发众人口头“大动干戈”呢?

  巴南区博物馆陈列的《巴南区历史与当今行政区划图》上,“巴国——巴郡——巴县——巴南区”的行政区域变迁脉络清晰可见,足证今生巴南与前世巴国“血脉相传”。

  早先的巴国疆域相当广袤。《华阳国志》载:“其疆域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相当于今陕南、鄂西、川东、川北和贵州思南一带。其国都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迁今丰都县、涪陵区、渝中区、合川区以及四川阆中县。

  如今在史称巴国故地的重庆,38个区县仅有巴南惟一带有“巴”字,与巴文化一脉相传。而穿透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巴文化最终在巴南发展、积淀为巴渝文化。

  “巴南有理由、有责任高举巴渝文化的大旗!”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说,小小“巴”字蕴含大历史、大文化,怎会轻易舍弃呢?

  一个千年古件,一段悠远岁月

  人可以书写和推动历史,也可以孕育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收藏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360°纵览医药全局,365天放送新闻时事,医药资讯轻松一览,
精彩不容错过。
文章评论
时代医疗网编辑,关注健康行业人和事儿。
+订阅
印象笔记
有道云笔记
微信
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