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一生的教育
本报记者 刘 峣
青爱工程的种子教师为学生讲授艾滋病防控知识。
申 堃摄
位于河南省林州一中的青爱小屋。
本报记者 刘 峣摄
孩子们在认真听讲。
申 堃摄
学生在性教育课堂上体验怀孕状态。
申 堃摄
“关于性,孩子们知道什么,想了解点什么?”
不久前,成都大学教授胡珍举行了一场以“谈性说爱”为主题的讲座。地点在当地一所重点中学,听众都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孩子们兴致很高,胡珍让大家用纸条写下自己想听的内容。打开一看,胡珍有点意外。
“我统计了一下,70%学生都在问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人的统称)、‘嗑炮’和‘文爱’(通过语音或文字聊天来满足自身性需求)、‘耽美文学’……这些内容无一例外都是从互联网上看来的。”胡珍说。
在近日于河南省林州市举行的全国学校防艾和性健康教育交流会上,胡珍以此为例,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抛出了问题——“我们知道青少年在关心什么吗?我们怎样从青少年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需求?”
性骚扰、性侵害、艾滋病低龄化……近年来,多起恶性事件的发生让性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尽管如此,什么是“性”、如何开口谈“性”等话题依旧是社会的敏感点。性教育的开展与普及,也常常成为围绕在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间的一场“无声博弈”。
面对阻力与不解,仍有人负重前行。交流会期间,来自性教育领域的专家与教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与困惑。
是堵,还是疏?
大三学生小光,受大学同学邀请一起出去玩,在一家会所中和来自中国台湾、新加坡的同性朋友吃饭、唱歌。在朋友的诱惑下,小光尝试了性兴奋药物,并与朋友发生了性关系。等到过后因发烧到医院检查时,发现自己感染了艾滋病。
在交流会上,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办公室主任王克荣讲述了诸多自己亲身经历的病例。“很多孩子没有自我保护意识,直到得了艾滋病才感到‘一切都完了’。”王克荣说,艾滋病感染的低龄化令人心忧,很重要的原因是青少年缺乏防艾等性健康教育。
事实上,如今的孩子并不缺少性知识的获取途径。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让“性”内容几乎触手可及。“父母和老师要认识到,你不教性知识,不意味着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不接触、不思考。”胡珍说。
但性教育的进行,绝非“百度一下”就能解决。
“真正的性知识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难辨,充斥着大量诱惑性、挑逗性内容。孩子很可能从中受到错误的引导,认为这就是性,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胡珍说。
遗憾的是,面对海量信息的冲击。不少家长和老师的选择是“堵”——恐慌和禁止,而非“疏”——交流和教育。正如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所言,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存在两大主要矛盾:一是学生对性知识了解程度与性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国家政策高度重视和家庭与学校教育缺位之间的矛盾。
囿于文化和观念等因素,家长和老师不了解性、羞于谈性,是我国性教育普及步履缓慢的重要原因。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性健康教育有顾虑,实际上是对性教育的意义和内涵不够了解。性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乃至一生的健康和幸福都至关重要。
胡珍形容,自己每次给老师和家长做培训和讲座,都像祥林嫂一样——“不断告诉大家性是什么。它不只是性交、性行为。”
“有些家长觉得,艾滋病离我的孩子远得很,对这些性教育听都不爱听。结果呢?孩子就像小光一样,受到了伤害。”胡珍说,“性教育的目的并非解决艾滋、性侵等单一问题,而是为了让孩子有能力保护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作出负责任的选择,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幸福的人。”
很多性知识更丰富的“80后”“90后”为人父母,为性教育的开展扫除了障碍。但胡珍表示,面对互联网等海量信息的挑战,很多家长和老师仍然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者和父母,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我们自己应该有高于孩子的性知识和态度,并有教育方法上的积累。”
孩子太需要这些知识了
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