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武汉特殊病房的白衣天使七十二变

来源: 网络整理  2019-05-13 14:28 A- A+

  临时妈妈、心理按摩师……不一样的患者一样的坚守

  看武汉特殊病房的白衣天使七十二变

韩瑞娟带着小患儿下床活动

  截至2018年底,武汉注册护士达到5.44万人。5月12日是第108个国际护士节。11日,本报记者兵分四路,来到武汉一些特殊病房里,感受护士们的忙碌、辛苦和喜乐。

  做儿童和家长的“心灵按摩师”

  韩瑞娟,今年36岁,是武汉协和医院儿科血液病区的一名护士。她值班时,白天责护8-10个孩子,夜班责护20-25个孩子。这里的孩子主要患有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相比感冒发烧的孩子严重得多。因此,护士在病房评估病人、记录护理重点、配药、换药等日常工作也比其他病房压力大。

  涛涛(化名),7岁男孩,2018年12月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便入住儿科血液病房。因为抵抗力弱,一直住在层流床里,它像一个保护性隔离的“大雨伞”,四周有塑料罩子,内部可行空气净化消毒,可降低化疗期间孩子的感染率。

  11日8点正式交接班后,韩瑞娟戴上口罩、双手消毒后,走到涛涛床前。正准备输液时,涛涛左脚用力踹向她的肚子,双眼充满不配合。韩瑞娟俯身,用手抚摸涛涛的手臂,微笑地看着他:“小朋友不怕,如果疼的话,就握着爸爸的手。”随后,韩瑞娟转向身旁的涛涛爸,示意他将孩子固定好。“孩子血管条件差,血管难找,我们只希望他们不要因为乱动,避免穿刺第二针。”韩瑞娟声音虽小,但充满温柔,很快,涛涛变得配合。韩瑞娟告诉记者,从业10多年来,病床前被孩子踢踹已成常事。这里的孩子偏小,正处于好动的年龄,依从性差,可以理解。

  韩瑞娟忙碌于各个病房之间,基本上每天都要走2万步。白血病患儿常常出现呕吐、抽搐、吐血、腹痛等突发症状,收到呼叫后,韩瑞娟和护士们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处理病情。

  “我的孩子是不是没救了?”刚踏出病房,韩瑞娟就被情绪崩溃的另一位患者嘟嘟(化名)的妈妈围着。韩瑞娟顺手关了病房门,拍了拍她的肩膀,带她到走廊外开导。“这里每年有很多孩子出院,他们出去后考了大学、结婚生子,都健康快乐生活着。”韩瑞娟说,2018年儿科血液病区出入院患儿超过3000人,急淋患儿5年无病生存率达87%,5年内疾病不复发,再次复发的机会就很低了。

  “临时妈妈”守护“袖珍宝宝”

  3月底的一天,凌晨1点,外面刮着大风,温度很低。正在NICU值班的李慕接电话得知,院外有一30周的早产男婴童童(化名),是个出生体重不到1.3公斤的“袖珍宝宝”,出生体重低,生后青紫,呻吟、呼吸窘迫,急需NICU专业的医护人员将宝宝安全转回来抢救。李慕深知这次转运风险,这种恶劣天气,温度很低,患儿随时会丧命。

  在接宝宝回来的路上,李慕全程把双手伸进温箱护在童童周围当肉垫,一动不动,害怕颠簸对童童造成伤害。医生为宝宝进行了气管插管,接上转运呼吸机。整整40分钟,宝宝在全方位的呵护下,顺利到达武汉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

  经过医护人员彻夜无眠的抢救,童童顺利度过第一个夜晚。接下来几日,医护人员像“临时妈妈”一样,接替24小时地照料。经过NICU团队精心护理和治疗,童童闯过“呼吸关、营养关及感染关”。37天后,童童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康复出院。

  武汉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田晓勤表示,可怜的宝宝一出生就离开亲生母亲到了科室,那全科室的医护人员就是他们的“临时妈妈”。即使是临时的,我们也要把‘妈妈’这个伟大的角色诠释好,用真心去爱与呵护每一个新生的天使。

  拥抱烙印天使 给烧伤患儿疗伤

  2018年年末,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被开水烫伤的孩子田田(化名)。田田出生时,因脑瘫加双目失明,被狠心的父母遗弃,一直在福利院生活。5岁的他因发育迟缓及营养不良,看起来只有3岁的样子。

  “不能让他没有年过!”为了让田田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感受欢乐的节日气氛,护士长吴红年前就给他购置了新衣。大年三十那天,给他洗澡、换上新衣服,喜气洋洋陪他过年。过年期间,护士们就变着花样在家里给田田做可口饭菜。

  今年2月19日下午,12岁的婷婷(化名)在房间内烧着炭火盆看书,不幸因一氧化碳中毒直接从凳子上滑倒在火盆里,导致臀部、会阴部被严重烧伤。当天晚上,婷婷乘坐救护车从恩施出发,第二天上午8点抵达三医院烧伤科。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婷婷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收藏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360°纵览医药全局,365天放送新闻时事,医药资讯轻松一览,
精彩不容错过。
文章评论
时代医疗网编辑,关注健康行业人和事儿。
+订阅
印象笔记
有道云笔记
微信
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