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过后如何恢复“平常心”?

来源: 网络整理  2019-07-01 17:25 A- A+

  中考结束后,初三毕业生小林(化名)开启了“狂欢模式”,每天打游戏、唱歌、聚会,敞开了玩。最近一两天,小林却有些闷闷不乐:“想玩的都玩了,觉得好没意思啊,怎么‘解放’了反而有种茫然、失落的感觉呢?”

 

  伴随着中、高考结束,考生们迎来了超长假期,紧张的状态突然变得松弛,曾经被试卷和各种复习资料塞满的日子瞬间消失,生活急剧变化,一些考生的心态难以调适,大考后遗症就会出现。考后一周到放榜后一周是考生心理问题容易爆发的时段。本期“你问我答”请到武汉市第十九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李静,为大家解答如何在大考后恢复“平常心”。

  大考过后,有不少考生的“补偿”心理特别强烈,他们有的不分白天黑夜蒙头大睡,有的拼命娱乐消遣。这些考生认为大考结束意味着自己熬到头了,要好好弥补一下自己这么多年的艰辛,毫无节制地玩。有些家长心疼孩子,对这种行为很纵容,因此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现在,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几起大考后乐极生悲的事件,需要引起重视。

  另外一些考生,从原来紧张的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后,会出现一段“真空”状态,尤其在等待分数或在填报完志愿后,发觉自己无所事事,心里空落落的,往日充实的学习生活一下云消雾散,仿佛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标,找不到方向。有的考生感觉自己发挥得不是很理想,会陷入抑郁情绪中,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很容易走入心理误区。

  还有一些考生把考试结果看得很重,担心大考失利前途黯淡,反复回忆、寻找考试中的不足,这种做法会放大痛苦的情绪体验,带来较强烈的挫败感。与父母、亲戚或朋友交谈时,也时常表现出不自信、懊悔的情绪。

  面对这些大考后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合理安排生活、积极为未来做准备,才是考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努力方向。对于亢奋型的考生,要让他们谨记“放松不是放纵”。考前的饮食和睡眠一般都很规律,但考试结束后生物钟混乱,这种逆转对考生们的身心有巨大的伤害。建议考生们假期里作息时间可以相对自由,但不宜晨昏颠倒,尽早回归有规律的生活,为即将开始的新阶段生活做准备。

  不自信的考生不要长时间沉浸在懊悔的情绪里,成绩是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临场发挥等因素的综合结果,不管结果如何,都要接受这一现实。考生可以学会主动和别人沟通,把负面情绪表达出来,适度的自我内心暴露是宣泄负面情绪的好方法。

  对于茫然型、焦虑型的考生,最好的心理调适办法是及时树立新目标,让自己忙碌、行动起来,睡懒觉、发呆不要超过一星期。高中生们可以来一场毕业旅行,还可以考驾照、做家务、看“杂书”、看电影等。除此之外,不妨利用中学阶段最后一个长假,学习一门新技能,如游泳、插花,或者进行社会实践,去博物馆当志愿者。这些方法能让考生的视野从狭隘的“考试世界”抬起头来,感受真正的生活。

  在考生进行自我调节的同时,家庭的关爱同样重要。建议家长们少在孩子面前问“考得怎么样”“能考多少分”之类的话,以免放大“考试很重要,问题很严重”的信号。家长们可以安排周末旅游,让孩子选择景点、设计路线,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放松自己。对于考得不理想的孩子,家长还应该让孩子释放心理压力,哭也好,笑也好,都比憋在心里好,鼓励他们人生不会因一场考试而终结,未来还要继续努力前行。如果孩子只想独自静处,要约定一个“闭关反思”的期限,若孩子连续几天出现失眠、痛哭不止、胃口差、动辄发脾气、绝望冷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见人等现象,应考虑孩子陷入抑郁情绪的可能。家长除了多开导,更要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以免情况恶化。

  (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整理)

收藏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360°纵览医药全局,365天放送新闻时事,医药资讯轻松一览,
精彩不容错过。
文章评论
时代医疗网编辑,关注健康行业人和事儿。
+订阅
印象笔记
有道云笔记
微信
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