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京5月18日电 (记者 朱晓颖)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18日在南京表示,未来用人工智能实现“诊”、以医生实现“治”,是可行路径。
当日,可视化智慧医疗系统——ENT项目发布会暨海峡两岸可视化智慧医疗创新峰会在南京明基医院举行。钟南山在回答中新网记者提问时作出上述回应。
钟南山表示,十多年来,中国医改取得巨大成就,基层社区医疗、乡镇医疗有明显提高,但是还要继续完善。现在“习惯性”到大医院看病的民众还是很多,基层医疗仍需加强。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医疗”刚刚起步,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辅助医疗领域入局者多。涉足的企业,主要聚焦在医学影像、服务诊疗,以及小众化的医学数据处理、药品服务研发、医生虚拟助理、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专科疾病治疗等方面。“人工智能+医疗”处于资金投注的“风口”。
有第三方机构统计,中国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96.61亿元、2017的136.5亿元飙升至2018年的204亿元,保持了40%以上的复合年增长率。
人工智能可能以怎样的方式改变医疗行业?钟南山表示,他在北京阜外医院看过人工智能诊疗的相关案例,即输入病人的身份信息、诊疗信息,人工智能会给出该患者患上某种疾病的概率,计算出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可能性。“这就大大缩短了病人获知自身情况的过程”,他说。
当日,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左四)参会,并对中新网记者提问作出回答,给出看法。 朱晓颖 摄
峰会期间,很多医疗领域的专家也对“人工智能+医疗”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推想科技创始人CEO陈宽从事的主要工作,是将医学影像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在他看来,由于“人工智能+医疗”刚刚起步,正在尝试解决一些比较容易解决的业内初级问题。例如,大量体检筛查、疾病预防工作面广量大,大医生、大专家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这块,将是一种人力浪费,但是人工智能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南京明基医院副院长毕志刚给出了对当下“热概念”的“冷思考”。他认为,在注重大数据的同时,更要关注到同病不同症、同病不同治。每一个患者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医学也应当是有温度的医学。人工智能只能作为医疗辅助,不能取代人。(完)
登录后评论